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北京大学考研论坛|北京大学论坛

 找回密码
 5秒钟注册
搜索
热搜: 考研
查看: 163|回复: 2

19北大新传MJC专硕前十:一战跨考八月从人大换到北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9 14:5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初试准备

去年三四月份时,我下定决心要考研(因为本专业不大好找工作,大部分没出国的同学都是保研或者考研),三四月份主要就是搜集资料,确定专业方向和目标院校。搜集资料我主要是用考研帮、微博、知乎、公众号和度娘,新闻传播专业因为报考人数多,开设院校多,所以能找到的经验帖也非常非常多,这一点对考研党来说其实是非常有利的。

关于专业选择:考虑到自己本身是文科生,数学不好,新传考研不考数学,跨考门槛不高,且专硕相比起学硕来说招生人数多,题目偏重实际应用方向,可能更适合我,综合考量之下我选择了跨考新传专硕。

关于学校:一开始不敢报北大,觉得太遥远,感觉人大还算是伸伸手能够着的学校。但是后来随着复习的进一步深入,对两个学校的了解也逐步加深,经过仔细对比之后,我觉得还是北大更适合我,于是在八月份的时候换考北大。

报考北大的主要原因有二,第一是因为人大的考试风格实在是偏重基础,需要扎扎实实把理论、实务以及新闻史学透,私以为可能更适合本专业考研的同学,毕竟本科四年的基础训练坚持下来,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入。相比起来,北大不考新闻史,考题范围广,出题风格灵活,有更多自我发挥的空间,其实更适合跨考同学。但这其中也是有风险的,看运气。

此外,可能有一些科班出身的大神会为了人大新闻的排名去报考,神仙打架,竞争激烈。原因之二是听闻一位老朋友考上了北大,受到鼓舞,加之父母鼓励,坚定了报北大的决心。

五月开始看书,除去八月、十一月没有学习,总体的备考时长一共五个月多的时间。一开始看书很慢,加上学校还有一些课程,五月只看了陈力丹的《新闻理论教程》(《新闻理论十讲》的新版),以及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就这两本。人大会考新闻实务且占比很大,为此我还专门练习新闻实务一个月,六月份大部分时间我都用来进行各种消息写作、新闻评论、改稿等实务练习,每天都在写和改,找了师姐来帮我提意见,然而后来考北大后,这一个月多的练习几乎都没用。

七月份主要是啃了基本硬骨头书目:《范式与流派》,《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网络传播概论》。这些书刚买来时看目录,简直让我一头雾水,但有了五月份读基础书目的底子后,再来细读,稍稍比想象中容易了一些(虽然《范式与流派》还是很难,真的很难,令人头秃)。配合的补充书目读了《房间里的大象》、《1984》和《动物庄园》。同时 ,这个月我开始听课。我使用课程的方法是:反复听!第一遍听得时候集中精神,跟上节奏,随时暂停记笔记,这样虽然过得很慢,但是会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二遍可以倍速听,看着课件,主要理清楚学长学姐讲课的逻辑。第三遍就是泛听了,可以在去图书馆的路上或者食堂排队时,当做背景音乐来听,这一遍主要是加深记忆,让自己沉浸在新传知识的世界里。

我没有做笔记,也没有买学长学姐的笔记,只做过一点简单的听课要点记录。第一遍读书时,我感觉笔记不知道写什么,好像只能抄下小标题来,没有自己的思考。第二遍看书的时候主要是因为时间来不及了(QAQ),然后我又懒,就没有写出来,更多的是多读几遍书和参考资料,加深记忆,理解知识,在脑海中形成框架。所以,凡事无定论,不必拘泥于形式,知识以理解记住为准,笔记只是辅助手段而已,切不可抓小失大。另,不建议第一遍读书的时候就做笔记,很容易变成抄书、抄标题,浪费时间且没有很大用处。

八月份回家照顾家人,将近一个月没有碰书,只是跟着辅导班的节奏听了两三节课。九月份回到学校,重拾课本,继续准备考研。这个月仍然是疯狂看书和听课。在前几个月学习和听课的基础上,基本的学科框架已有,看书的速度就提了上来。这个月我读了李彬的《传播学引论》、陈刚的《创意传播管理》、黄合水的《品牌学概论》、许静的《传播学概论》、德弗勒的《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传媒人网的《传播学精编》《广告学精编》和克莱·舍基的《未来是湿的》(胡泳老师翻译)。配合着辅导班的教材,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毕竟是跨专业考生,北大的题目又非常灵活,让人难以捉摸,一份整理好知识体系的教材无疑是指路明灯般的存在。

十月开始,我几乎就是每天只看论文和资料了,在此非常感谢古月师姐的课程及教材,真的给我很大帮助。另外,之前准备考人大时也报过一个辅导机构的全程班和论文班,两家课程都对我有很大很大的帮助。再次感谢那些讲课的学长学姐们。个人认为如果是跨考生,适当报班或者找学长学姐辅导是必须的,不然真的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十月份开始重点关注真题,同时看着古月师姐序列教材梳理框架。也看了几本书:石义彬的《单向度、内爆、超真实》,小王子知识图谱和一本高校新传真题答案解析,主要就是看看别人是怎么答题的。关于真题,我大概暑假的时候把历年的题都打印了出来,放在手边,经常翻看。十月份的时候以真题为基准和指导去理解、梳理知识体系。我并没有挨着都写一遍,主要是因为一直到十一月都还是不会啊QAQ,心里没底,也没有总结什么答题模板,但我会在心里思考很多。恰好我又是擅长临场发挥型选手,上了考场很冷静(觉得反正考不上,写满就行),完全都是按自己的思路来写的。据说今年反判卷,模板痕迹明显的答案似乎没有得很高的分数,反而是我这种自由发挥的得了专业课二最高分。还是那句话,凡事无定论,不要过于纠结形式,自己的思考和逻辑最重要。但是基本的解题框架和思路还是要有的,不能上了考场看到题目毫无头绪啊筒子们!

同时我还看了一些老师的论文。我是跨考,又因为前期时间不够,所以一直拖到此时才开始着手整理老师们的论文,其实有点晚,建议大家时间充裕的话能早点开始。论文这种东西看得越多越好,看论文的过程是逐步拔高自己的学术思考能力的过程,同时论文又能给人带来逻辑上的启发,一篇论文其实就是一道论述题的扩充版,考试答题时要按着写论文的思路走,先写答题框架,列出小标题,再往里面一点点填充血肉。

十一月份又因为家里的事情停学一个月,其实心里还是很焦灼的,但是解决完事情回到学校之后,我觉得已经准备到这份上了,肯定不能放弃,于是十二月份继续捡起课本学习。

十二月份就是冲刺期了,我把每天的学习时间延长了一些,早上不到七点起床,晚上十点图书馆闭馆后回到寝室继续背书到将近十二点,洗漱睡觉。其实十二月份最重要的是心态。几乎每个人都会崩溃,但是心态崩了就让它崩,学习是不能停的。那段时间我每天下午心态都崩,觉得自己凉透了,啥都不会,不想学了。每天给爸妈打一个多小时的电话。但丧完继续回图书馆学习,背肖四肖八,看论文,磕磕绊绊地坚持到了考完。大家一定不要弃考,只要坚持考完,总会有惊喜等着你。



2
每日学习时长

在学校时,我一般早上7点左右起床去图书馆,中午12点左右吃饭,下午2点多回图书馆,晚饭时间看心情,10点闭馆回宿舍。不必勉强自己早起晚睡,基本睡眠时长需要保证。建议在图书馆里时,最好不要趴桌子上睡,困了可以下楼溜达一圈,给父母或者朋友打打电话。推荐:Forest(APP),黑咖啡/立顿绿茶(一天一杯足矣)。

在家学习时,除了吃饭睡觉做点家务,基本都在书桌前,学习效率忽高忽低,心情也是忽好忽坏。

写这些不是为了炫耀自己在短时间内考上北大。短时间备考只是迫不得已,如果有可能我更愿意多些时间准备,这样后期十二月的时候也就不会焦虑到差点弃考了。写这些只是为了说明,复习时间不够,没关系,考研期间出现任何客观困难,没关系,不要放弃,只要你坚持到最后,就成功一半了。千万不要弃考,考场上冷静下来好好发挥,写完那十几页纸,任何奇迹都有可能发生的。



3
经验帖的
使用方法

强烈建议大家最好能选几份最喜欢的打印出来,在复习的各个阶段经常拿出来翻看。心态崩了的时候,这些经验帖就是最好的救命稻草,挽救我无数次。如果仅仅只是在手机上看的话,一来很快就会忘记,二来由于某些阶段你还不曾经历,看到相关经验也没办法深刻理解,更别谈借鉴了。



4
公共课

政治:我的政治分数不高,刚刚好过线。因为我是文科生,高中政治学得还算扎实,加上是跨考生,在专业课投入了主要的精力,所以在政治上没有花很多时间,只是把1000题刷了刷,还没刷完。十二月的时候把肖四肖八的选择题过了一遍,大题反复背。事实证明肖四肖八还是很有用的,今年的大题肖大大押中三道半,感恩。劝大家就算是文科生也不可过于自信,像我这样没花足够精力在政治上,如果不是运气好,估计会因为政治进不了复试。政治复习不要中断,每天多少分出一点时间给政治。如果你是理科生的话,建议尽早开始+听课,据说腿姐不错。

英语:我没听过课,花时间最长的是背单词,前期每天1-2小时。尝试过很多软件和单词书之后,我觉得最最最好用的是:买张剑真题赠送的一本薄薄的单词册子,叫《考研英语二大纲词汇超级背诵宝典》。这本书简洁明了,上面会把真题中的高频词都扒出来,标明出现次数,非常方便有的放矢地进行记忆,而且很薄,背起来很有成就感。

使用方法:一共46页,每天2-3页。第一遍先通读,把基础的、完全掌握的词用铅笔画一条线勾掉。第二遍细看,把最没把握的以及完全不认识的用铅笔在旁边打勾。第三遍重点记忆打勾的词。第二天要用手捂住中文释义复习前一天背过的单词,还是记不住的用荧光笔画出来。后期循环这个过程,完全掌握的词擦掉对勾,直至每页只剩少数几个荧光笔画出的词。后期经常拿出来复习。根据出现频次进行选择,只出现过一次的词,如果实在记不住,也可适当放弃。

单词背了一些之后,开始刷真题。我是从8月底开始,一开始做了一些英语一的卷子,后面感觉时间来不及了,10月开始做英语二,用的都是张剑黄皮书,2010-2018经典版,粗略过了一遍,有些完型题还没写完。

十二月背了大概十篇王江涛的《考研英语(二)满分写作》,默写了其中几篇,又看了几遍真题答案里的范文,就上考场了。对于六级500分以上的同学来说,英语二并不难。单词是基础,那些说背单词没用,只需要靠技巧的人都是胡扯。我觉得没必要花太多时间听答题技巧课,那种讲单词的课就更没必要了。



5
关于复试

北大的复试只有面试,没有笔试。在知道自己进入复试之后我报了复试班,同时也找了一个研友一起练习。我们几乎每天都会打语音电话进行模拟面试,时间定在上午九、十点钟,一般持续一个半到两个小时左右。每天都是固定顺序,1-先练习两三个必选题,比如自我介绍,为什么跨考新闻传播等;2-互相提问一两道专业基础问题,类似于名词解释一类,每人都要模拟考试时的状态,完整回答;3-讨论热点,每人提一两个近几天看到的热点问题,两人一起讨论看法,尽量与专业知识相结合;4-英语口语练习,除了互相挑背各自准备好的题目之外,还可能随机问一些简单的问题,但是没想到今年复试的形式变了,之前准备的都没用上,建议大家明年准备英语复试的时候要多看一些新闻,多联系随机问答,只是靠背稿子是完全不行的。

今年专硕39人左右进复试。从去年开始复试分成两个小组,按初试排名分单双号。每组有5到6位老师,主考官分别是陈刚老师和俞虹老师。

流程大概是:进去先抽题,抽两个选一个。抽完题坐下开始中文自我介绍,自我介绍完回答抽到的题目,然后老师会针对个人陈述问专业问题。今年的英语测试改了形式,往年是老师口头提问,今年是桌上放了一个纸条,上面列了5个题目,让考生选答。都是最近发生的新闻,我扫了一眼,看到一个美国高校替考丑闻,正好有点印象,就谈了谈这个,感觉还挺顺利的,许静老师还问我的英语是不是出国交换过。

整个面试过程持续大概20分钟,有的老师比较严格,估计是担任压力面的角色,我面试的时候就有老师说我的回答并没有答到重点,我补充之后还是说不够(不过确实是我没答好,哈哈哈);也有的老师会问一些轻松的问题来调节一下气氛,比如问了我们学院的专业设置(有老师是中文系出身,估计比较好奇),还问了我是哪里人。我在俞虹老师的组,据说相比起来更严格一点,面试时间也比另一个组更长。总地来说,复试要诀就是不要紧张,不要怼老师,要一直冲老师笑。



6
后记

跨考新传是理性选择的结果,但是这个学科却让我越学越喜欢。尤其是传播学,借用一句学姐说过的话,传播学确实是一门能让人变聪明的学科。很多批判学派的书读来让人有种醍醐灌顶之感。能在每天的苦读中读出一点乐子来真的是对考验者的最大奖赏。把自己沉浸在传播学的世界里,享受阅读,努力去寻找枯燥中的趣味。虽然听起来有点bt,但是真正做到之后获得的那种精神至乐真的是非常大的享受。

非常感谢在考研过程中关心、支持我的家人和朋友,感谢并肩战斗的研友们,我会记得那些在走廊里背书的深夜和准备复试时在晾衣房冻到瑟瑟发抖的早晨。同时,最感谢的是去年那个坚持不懈的自己,即便知道希望渺茫也咬牙撑到最后一刻。有的时候,只要再多坚持一会儿,可能就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了。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5秒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联系方式tel:13241623672(微信同号) 邮箱:[email protected]

GMT+8, 2020-8-12 13:46 , Processed in 0.25974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X3.4

© 2001-201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